|
中國是否沒有宗教﹖在中國歷史上,為甚麼極少有宗教戰爭﹖
|
|
參攷答案:
中國是否沒有宗教﹖
1.
認為中國是沒有宗教的說法,只不過是用西方宗教的標準作為衡量中國宗教的標準:
中國是否沒有宗教﹖這是個曾經引起爭辯的問題。認為中國是沒有宗教的說法,只不過是用西方宗教的標準作為衡量中國宗教的標準。今日一講到中國宗教的內容,總是以儒釋道三教為主,其實在這三個教派未出現之前,中國文化史中早就有了崇拜祖先的宗教儀式,在公元前一七00年以前的龍山期就已經存在,一直流傳到現代中國,迄未消逝。這種對祖先的崇拜,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人民生活的影響,實在是遠超過其他宗教的影響力之上。
|
|
2. 儒家雖重祭祀,但更重人的價值:
到了孔子,提倡儒家人文主義運動,特別著重對祖先的崇敬和祭祀。但是儒家既沒有一個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沒有出世想法,沒有原罪觀念,所講究的是天人合一和契合自然,生命的價值在人的本身,而不是上帝,也不是物質世界。孔子將「天」視為有理則的、精神的實體,而不是人格神。到了孟子,更提出「盡心知性以知天,存心養性以事天」之說,確定人道即天道,人道的充分發展就是天道的體證,人在人道實踐之中就可得到生命的最後歸宿。人的價值,必須實現在人間,而真正能實現這一價值的,必須是人類自己。孔、孟可說是這一合理信念的先驅。
|
|
3. 特別著重宗教在政治和倫理上的教化作用:
儒家主張祭祀天地君親師。尊君,是當時各家的共同信念;崇拜天地和祖先,只是要人圖報天地祖先對我們生育的恩德,有助於人的道德修養;崇拜聖賢,是因為尊敬他們對社會所盡的教化功勞,尊敬他偉大的人格,也是希望人從本身的修養上下功夫,學習聖賢的人格。這些表現,完全是把重心放在宗教的社會功能上,特別著重宗教在政治和倫理上的教化作用。在人的精神生命需求上說,已經得到了相當於西方的宗教效能。這是中國人文主義的宗教特色。在這一層面上說,我們不能認為中國沒有宗教。
|
|
中國沒有宗教戰爭的原因:
- 主要是因為朋友一倫所擴充的結果:
中國沒有宗教戰爭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朋友一倫所擴充的結果。唐君毅指出:中國文化中的朋友一倫,重在彼此互信,朋友之間相規以善,因此彼此可以和而不同。朋友之道,重在互尊其所以異。故朋友切磋,即所以培植人寬容異己的精神。這幾句話,正道出了中國學術文化中的自由精神,與崇尚人類之和平的精神。這種和而不同的友道精神的表現,是學術文化的自由精神,能避免宗教的衝突,使學術文化能自由和平的發展,各種宗教可以並行不悖。唐君毅的說法,基本上已經道出了中國沒有宗戰爭的原因。因為專講仁愛與忠恕的中庸哲學,絕難有激進的社會行動,例如宗教衝突的表現。
|
|
- 傳統思想上具有樂觀的包容性質:
這種仁愛忠恕的中庸哲學,實在具有樂觀的包容性質,這使它能不斷地吸取包容各家,在現實秩序和心靈生活中構成穩定系統。由於有這種穩定的反饋系統以適應環境,中國思想傳統一般表現為重「求同」。所謂「通而同之」,所謂「求大同而存小異」。它通過求同來保持及壯大自己,具體方式則經常是以自己的原有一套來解釋、貫通、會合外來的異己的東西,就在這種會通解釋中吸取了對方、模糊了對方的本來面目而加以同化。
|
|
秦、漢和唐、宋對道、法、陰陽和佛教的吸收同化就是最顯明的例子。引《莊》入佛,終於產生禪宗,更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大傑作。佛教所以流行於中國,乃是因為佛教主張人成佛即有無量功德,因此要人崇敬佛。這種崇敬佛的宗教精神,亦即一尊重人格的最高精神。禪宗倡即心即佛,更表示一尊重人心的意思。
佛教能統攝於儒家的天人合德而重人的思想中,就是佛教能夠盛行於中國的理由。在中國思想史上常見的「三教合流」、「三教並行不悖」,都表現出這一點。
|
|
這種兼收並容的傳統,形成了多種宗教長期並存,互相滲透的局面,各教派之間從開始起即不斷互相吸收、匯合,從社會功能的互補,進到理論觀點的貫通。所以中國沒有宗教戰爭之類的巨大鬥爭,相反,存別異乃求同,由求同而合流。於是,儒學吸取了墨、法、陰陽來擴充它的本來面目,融化了莊、禪來豐富它的基本內容,所以能在學術界中,始終居於主導的地位。
基督教的最高義,講神人合一。神人合一,與天人合德,亦可相通,所以基督教也可以融攝於中國文化之中。這種求同存異的包容性,使中國不致發生像西方所有的宗教戰爭,可以說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
|
|
- 儒家思想缺乏組織力量:
另外一點可以注意的,就是中國傳統與西方傳統不同的地方:西方最大的傳統是宗教,宗教是以組織的力量支持一種信仰,所以有很大的排斥性。中國傳統最主要的是儒家,儒家沒有組織力量支持,所以沒有排斥性的文化。《中庸》說的:「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正是儒家思想的性格。中國社會停滯不前,主要是來自農業社會和專制政治,而不是來自儒家對外來事物的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