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森《情與中國文化》一文,包括了兩大項論點,一是剖釋中國人的「情」,一是批判西方的個人主義。你以為,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是比較著重中國人的「情」,還是比較著重「個人主義」呢﹖

 

參考答案:

 

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的社會,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反映在市民生活上的,一方面仍然保留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減退中;一方面又受著西方文化的感染,但又未有完全受西方所同化。如果從比較廣泛的角度來看香港人的生活特點,而不是執著一兩個特例來立說的話,可以發覺香港人既能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見到中國人的情,也有西方個人主義的影子。但是如果比較兩者的輕重來說,仍然是重於中國人的情,多於西方的個人主義。因為香港始終是個中國人的社會。

 

先從倫理方面來說,香港人仍然保留濃厚的「孝」、「悌」、「忠」、「禮」、「義」的觀念,誠如吳森所說,「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 。儒家對「君子」的定義也和吳森所說的相似,是一個受人敬重的、發乎情止乎禮的理想人格。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子女自少便受到薰陶;而香港的教育,也著重這方面知識的灌輸,所以仍然能保持中國文化中重情的特點。至於父母之喪,要守孝三年,在今日的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這是因為生活節奏的急促,並不是對父母無情。

 

以小家庭為運作單位,祖先與傳統對自己的影響力已大為減弱,對現在的生活及未來的前途更為重視,可以從事不斷的追求與改進,既強調現在的自求多福,亦懷著展望未來美麗遠景的未來取向,厚今薄古,喜新厭舊。

至於在個人主義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因為香港社會轉型的影響,這是香港走上現代化的結果。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所需要的是技術和知識,運作的單位是個人;個人的知識、技能及性格,例如合作性、創造力及領導能力等,決定個人所受的待遇與將來的前途,形成以個人為重的個人主義。為了不斷的提高工作效率,必須經常注意技術的改進,以求帶來更大的利益。於是進取、創新代替了謹慎、保守的價值觀念。所以香港人對新知識的追求,十分熱切。

香港人已接受了民主、自由、平等、現代化等一類的社會價值觀念。社會給予人民就業、發財的機會多了,滿足成就的機會可能性也越來越多。但香港人並不一定是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也自有其崇高的信念,注重公平法制、社會公德,支持嚴肅的學術文藝,使社會得以平衡。多數響應家計會的口號,「兩個夠晒數」,多子多孫,無後為大等傳統觀念,已經沒有市場,父母必須強調子女的成就訓練,以使其養成凡事追求優越的心理需要,及做事獲得成功的技攷能力。

社會鼓勵大家以合法的方式互相競爭,人際關係中的上下關係於是減少,每個人都會將別人視為競爭的對象,各人都在努力表現自己,競爭成為生活的常態。整個社會中並無嚴格的社會階層,各人可以在自己的本行中精益求精,以實際業績的多少與專業知識的高低來作為成就的標準。努力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就和自我的表現。

  香港已經由農業社會過渡至工商業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專門人才,社會角色的數目大量增加,而且角色間的關係比較鬆活易變。這主要是因為角色期望與角色行為常是建議性的,其內容只是定出一個大概範圍,角色扮演者可以斟酌情形而有所調節。鬆活的社會角色關係不但有助於工商業社會中個人尊嚴的維護與行為意願的激發,而且有助於社會變遷與角色變遷的適應。

當然,其中不是完全沒有弊病的,例如一些所謂現代化的家庭,教導子女在做事時要「醒目」,要斤斤計較於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等,普遍存在。這是社會在蛻變中的必然現象。

根據以上的觀察,香港今日的社會,仍然著重中國人的情,而西方的個人主義,已經不斷的在萌生、發展。希望將來香港的社會,既要走上現代化,保持競爭能力,亦要重人情。尤其是吳森所說的情,在教育上應該是要多加強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