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下列一段文字:

 

孔子對「仁、義、禮」的理論中,我們可以推繹出政治思想上的德治主義;這種思想的特性,即是:不問政治權力本身是否正當,只問政治權力的運行是否正當。這裏所含的問題,有關政治生活本性的了解,本不是很容易說明的。但我們現在可以用一個最簡明的說法,來表述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說:如果將政治生活看成許多人生活的集合體,則個人生活中的道德規範即可直接推出一「強制」觀念;此觀念即成為政治權力之基礎。由於道德的「規範性」是必有的,由此生出的政治權力觀念,也就被看成不需要解釋的。

 

這樣,依孔子的德治主義說,似乎政治問題只是政治行為的內容問題;政治行為的形式問題,在孔子思想中從不重視。舉例說,在一個君主統治下,我們所關心的似是這個君主的領導是否在一件件事上能合乎道德(或合理),而並不關心這個君主為何應有此種領導權。這樣,落到更具體的層面上講,我們希望政治改進時,實際上便只希望有所謂「聖君賢相」,而並不用心於超乎個人條件以上的根本制度問題。......

 

德治主義的政治理想,若上通於文化哲學的基本理念來講,則這種思想背後有一特殊精神,所涉問題甚繁。現在只扣緊政治思想的層面講,我們可以說:這種思想的理論困難,在於不能提供政權成立及轉移之規律。因為德治主義只注重君主如何行動,而不問君主如何會成為君主;於是一切政治生活雖皆收歸於一理性標準下,政權本身之成立及轉移,反而沒有一個理性規律。這種在政治生活的基點下,存在一種非理性的成分。換言之,行使政權時要處處合道德,而獲得政權時反可以全不講道德;這是中國政治思想中多年來未曾解決的矛盾。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

根據本文者所說,儒家提倡德治,有甚麼優點和缺點﹖吳森以為孔子主張德治以情為主,而德治就是用「情」來感化,和本文所說的觀點有無不同處﹖

參考答案:

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德治主義的特性是:不問政治權力本身是否正當,只問政治權力的運行是否正當。凡是合於道德「規範性」的政治權力觀念,也就被看成是理所當然。所以,德治的優點是,君主的領導如果是能合乎道德(或合理),即是所謂「聖君賢相」,人民一定會大力擁護,而並不理會根本制度問題,即:君主是如何取得政權的問題。由此可以認識到:德治主義的缺點,在於不能提供政權成立及轉移之規律。因為德治主義只注重君主的行動是否合乎理性標準,政權本身之成立及轉移,反而沒有一個理性規律。換言之,行使政權時要處處合道德,而獲得政權時反可以全不講道德;這是中國政治思想中多年來未曾解決的矛盾。

 

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提到孔子回答魯哀公之問時,主張德治,德治就是用「情」來感化。這一主張,到了孟子,發展成為一套王道的政治政理想。吳森在本文引孔子季康子的話說:「只要你一心向善,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明顯地,孔子的意思,是說國君要以身作則,以為人民的榜樣,國家才容易治理得好。吳森以為:以身作則,當然要順民之情,這種「順民之情」,一定要合乎道德規範,即人民所公認的規律。這一點,與勞思光的意見是一致的。大家都認同合乎道德規範的政治,就是德治。

 

德治是用「情」來感化人民,使人民一心向善,是否良好的治國方法﹖以情來感化人民,所推行的政治合乎道德規律,可以滿足人民的需要,這在道理上固然說得過去;但在事實上,每個人的欲望不同,要求不同,才能不同,只靠統治者以身作則的感化,是否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可以人盡其才﹖其次,如果沒有制度可以依循,以身作「則」的「則」,豈不是可以根據統治者的好惡而任意解釋﹖所以中國的德治,除了傳說中的之世外,在歷史上始終未見有成功的例子。在往日生活簡樸的農業社會尚且如此,何況在今日分工精細,事業紛繁的社會﹖可知以德治國,的確是大有問題的了。因此,在政治家的立場來說,個人的德行固然緊要,但是,對全國人民來說,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以固保政權的運作和轉移,更是必須的,不可完全依賴統治者的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