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你所知,略談今日香港人對人生意義的看法。這種看法,和殷海光所說的人生的意義有沒有相類似的地方﹖  

參攷答案:

        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呢﹖人生的目的又何在﹖這是古往今來聖哲所用心思考,希望可以得到解答的大問題。就中國文化來說,儒家思想是維繫中國社會的主要力量,儒家所追求的,是要建設一個和諧的人生社會和一個能夠與宇宙合一的人格生命;這個社會,就是所提倡的大同社會,所謂大道之行,在於天下為公。要達到這個大同的世界,主要是靠個人的修德和推行仁政,在內則做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外則做到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道德的境界。而這個道德境界,正是一個能夠與宇宙合而為一的人格生命。將這種崇高的道德推廣開到政治上去,就可以達到一個和諧的人生社會。所謂內聖外王,這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生意義,也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生意義。

     

在今日的香港社會來說,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比較接近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即注意力比較集中於追求富裕社會、爭取個人潛能與智性的高度發揮。在個人方面,修身立德的目的在於通過教化以達到自我控制,以實踐禮教的文化規範。當然,這種禮教的文化規範已沒有中國過去的傳統禮教那樣嚴格,而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在受到西方自由思想的沖擊下,變得相當開明,再無可能有昔日中國傳統禮教的嚴格限制。這種自我控制的能力,除了表現於品德方面外,更表現於對法律遵守的程度;即是說,香港人相當守法,所以社會的運作得以和諧,人際關係亦見良好。

 

而對於中國傳統的道德觀,也不會再有「學優則仕」的想法。以後,古人所以讀書,就是為了要做官;修身立德,就是為了要作人民的典範。香港教育普及,我們讀書的目的,已經不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養成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和德行。對政治的態度,則是更接近西方,以嚴密的法制來輔助政治的運作,參予政事乃是為市民服務,而不是要作四民之首了。

 

如果拿殷海光的說法來看香港人的生活態度,這當然是有所不足了。其實,絕大多數人,包括古今中外,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殷海光所說的,人生要達到第四個層次,才可算是有意義的人生,則這個世界已經是達到完美的世界,不再有戰禍,不再有罪惡,人與人之間再沒有任何紛爭。這個世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世界,柏拉圖的理想國,湯瑪斯穆爾的烏托邦;在理論上是存在的,而實際上卻是十分遙遠,幾乎不可企及。所以成為人類最崇高的目標,最偉大的理想。正如殷海光所說,每個人都有理想,「但出了社會便可能不同了,那時各奔前程,各種打擊,各種現實的考慮,都可能使得你把崇高的理想收歛起來。」是的,以一般人來說,理想和道德未必能經得起殘酷現實環境的考驗,只能使人安於生物文化界層中,著意去追求生活上的滿足。

 

但是香港人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想法並未消退,很多人在業餘時從事藝術、文學、音樂、堪輿、攝影、歷史研究、天文研究等,也可能大有成就,這固然是追求生活情趣,也應該算是追求美的人生的一種方式。他們當然沒有立心成為大哲大賢,但這種順其自然的努力,仍然不失是個完美的人生。而且,有這種業餘興趣的人,在品格上多數不失為一位君子,在大是大非面前仍然可以有正面的抉擇。如果人生不一定要追求不朽的名聲,則香港人這種生活態度,是應該加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