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下列一段文字:

受道家精神影響的一支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仍有根本差別。我們說過,儒家的藝術觀是將藝術置於道德教化之下,這固然表示儒學不以生命情意為中心;但即就生命情意為中心的精神講,也有不同類型。中國道家肯定生命情意,自然與儒家之只重理性不同;但這並不表示道家精神與其他肯定生命情意的精神便是相同的。具體地說,不肯定生命情意的思想,一定不肯定藝術價值本身。但肯定生命情意的思想,所肯定的藝術價值,也隨其自身的類型而異。以中國的藝術觀說,諸家思想中心唯有道家肯定生命情意,故道家肯定藝術價值。但進一步觀察時,我們必須指出,道家所肯定的藝術價值,只是屬於超越境趣的一部分,並非藝術價值的全體。特別是純粹表現生命之「力」的那種藝術,既不為道家所肯定,也就不能從這個精神下衍生出來。而其餘儒墨諸家,則根本不肯定生命情意的領域,自然更不能成就此種藝術價值了。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

 

試簡要說明本文的觀點,並將本文的觀點和韋政通的看法作一比較。

 

參考答案:

作者在本文中提出兩個論點:一是論及受道家精神影響的一支中國藝術,二是對儒家藝術觀的評價。

 

首先是論及受道家精神影響的一支中國藝術。中國道家肯定生命情意,所以道家肯定藝術價值。但是道家所肯定的藝術價值,只是屬於超越境趣的一部分,並非藝術價值的全體。特別是純粹表現生命之「力」的那種藝術,並不為道家所肯定。

 

二是對儒家藝術觀的評價。儒家的藝術觀是將藝術置於道德教化之下,根本不肯定生命情意的領域,更談不到屬於超越境趣的了。

 

韋政通的論點,與勞思光的論點其實很相近。韋政通以為中國藝術精神的特徵,可以包括為三點:一是藝術的生活化,因為中國自上古以來,藝術就和現實連繫在一起,表現出一種人間性。二是美即象徵善,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美與善相通的,藝術精神即統攝於道德精神之內,所以中國的畫家特重道德修養。三是不尚形似重傳神,以後,中國畫已由寫實轉為寫意,重氣韻而輕形似;國劇也是如此。

 

韋政通的藝術觀點,是傳統的儒家藝術觀,以為藝術與現實生活有密切關係,藝術精神包涵於道德精神之內。而勞思光對儒家藝術觀的評價,也是認為儒家的藝術觀是將藝術置於道德教化之下,兩者的論點相似。

 

至於韋政通所說的不重形似重傳神,以為是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所以重氣韻,重寫意,講求高逸淡遠的意境,追求抽象的意味,與勞思光所論的道家藝術具有超越境趣的說法相合。